学习路上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路上 > 正文

    严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3-05-08 浏览量: 来源:光明日报

      新闻网讯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20场活动日前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严庆作题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旨演讲。

      严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握好几个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二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是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挥中华文化的价值,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严庆说。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显著的特征。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各区域历史文化、现实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让我们知晓精神血脉、懂得彼此的过去、展望共同的未来。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源泉与精神纽带。从纵向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记忆绵长、情感深沉。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早期进程中出现的主要文化之一,且未曾中断,其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影响是一以贯之、深刻全面的,是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团结内聚、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从横向角度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态多彩、内涵厚重。中华文化由知识、理念、方法等组成,内容涉及如何认识自然、看待社会、做事做人、治理国家等。如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刘三姐歌谣,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生产生活、伦理审美、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生动显示了区域民间活态文化的复合价值与魅力。

    现场嘉宾合影

      文化是精神标识,也是认同之源。爱我中华,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或特征,中华文化的特点鲜明,在促进社会整合、团结内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一,中华文化是向心的。中华文化的内向性既体现在东西南北向“中”的空间内向,也体现在天地人向“人”的人间内向。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内向、内敛、聚合的。正是源于文化认同产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中华文化的完整与文脉才能得以延续,也使得实现团结统一成为中华民族一贯的追求目标。其二,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既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方面,也体现在对文化差异的容纳方面。其三,中华文化是创新的。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地呈现事实、反映时势,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历程。中华文化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化交往融汇的过程。

     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田岩向主讲嘉宾和践行典范颁发宣讲聘书和证书。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价值导向明确,尤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首先,中华文化的价值导向核心是民本。“天地之性,人为贵”“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均表明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伦为核心。其次,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尚群”,看重整体、群体,“尚群”的传统是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动力。而且,中华文化崇尚和合,讲求整体性与和谐性。“合”体现的是整体思维、整体状态;“和”体现的是和美思维、和睦状态。“和合”文化渗透到民族关系中,就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新时代遵循“和合”理念,就是要建设各民族牢不可破、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发挥中华文化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条件:其一,独特的政治传统。“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吸纳着各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都以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己任。其二,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讲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融一体的局面。其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四周有自然屏障,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内部结构较为完整的地理空间,造就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独特内聚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前途命运等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包括共同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价值观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对此,首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握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核心是增强文化认同,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二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是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总之,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挥中华文化的价值,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