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11月3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科研处、期刊社共同承办的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在海淀校区知行堂举办。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学术研究成果,探讨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
![](/__local/1/45/67/BFEC8A68CD8170F03C8B2F39020_ABAC892D_57368.jpg)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国家民委理论司二级巡视员刘元如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雄军主持。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共计百余人参加论坛。
![](/__local/6/94/FE/46394570D24C976F0B7CB54C3A4_89C74CDC_34265.jpg)
强世功在致辞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他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理论体系创新的需要,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__local/3/D2/85/3DE78A3ADC06DA0BBEB1269F00C_11385EC4_31E73.jpg)
刘元如指出,本次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杨圣敏、褚松燕、吴重庆、强世功先后作了题为《浅谈如何构建民族学中国学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历史中的“隙地”》《帝国-文明视野中的西方民族学》的主旨发言。
![](/__local/D/B9/17/6E4597B061C17641E2D63004C81_9AF267FE_3490B.jpg)
杨圣敏指出,建设民族学中国学派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反思西方理论,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号召学界积极采用多学科结合视野,发展学科理论,服务社会实践,提升学科地位和扩大社会功能,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__local/C/01/5F/F947014AECE44938C80EBCB4912_663322EC_368A2.jpg)
褚松燕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步发展,实现了人人平等和民族平等,促进了各民族交流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__local/F/A1/DE/44A4AE80ECACD9B21A286B043DB_E1FBC7A6_297BB.jpg)
吴重庆介绍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地理、政治、经济交界地带的“隙地”概念,提出历史上的“隙地”在当代可能已转变为经济社会活跃区域,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具有启发性。
![](/__local/C/D3/7F/6BE54EFDAC05F9AFA0203B42133_479D3B32_33BCA.jpg)
强世功深入探讨了民族学在西方文明体系中的角色,分析了西方民族学的起源。他强调,今天的中国民族学研究应批判性地反思西方的学术传统,并重返“文明”视野,用中国文明视角重新审视民族学,从古典视野和哲学角度深入理解民族学,以促进中国民族学派的建设。
![](/__local/4/D6/2C/36205FE80D6DBB89A4D2568EBDE_247A06D0_4F2A4.jpg)
![](/__local/F/E0/70/1261AA6DDEDBD242DE9E0EF0520_90AB9644_68083.jpg)
![](/__local/9/36/A6/2BFE91A870D7C340561E6C2BAB5_503E66FA_61414.jpg)
在三场圆桌讨论环节,严庆、孔新峰、袁剑分别作引言主持发言,十八名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理论”“共同体历史与中华文明”“共同体与现代文明建设”等议题开展专题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论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搭建了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