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悟 > 正文

    “大国边疆”育人工程,高校学子在行动

    时间:2024-09-15 浏览量: 来源:校团委、国家民委公众号

    新闻网讯  为有效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体系,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在学生成长成才、担当民族复兴重任中的重要育人作用,今年暑期,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启动“大国边疆”育人工程。

    两校10支团队共计118名师生,历时2个月,奔赴7个省份18座城市,深入边疆一线开展主题实践和学术调研,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才干,不断增强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

    一个人的一生,怎样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实践团分别前往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汗德尕特村,在一个个坚守与传承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实践团成员陈红说,在与“优秀护边员”艾提买买提·拜克买买提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被其英勇无畏、坚守奉献的强大力量深深震撼。

    艾提买买提巡逻的中巴边境平均海拔4000米,最危险的路线要翻越8座5000米以上的达坂,趟过30多条冰河。面对夏天的酷热、冬天的严寒,一家三代传承,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在艾提买买提的故事中,实践团成员李金睿读懂了无数护边员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以及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决心。

    乡村振兴绘新篇,边兴民富展新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新疆、吉林、黑龙江等地,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乡村发展的新故事新气象。

    实践团成员刘已萌说,成员们走访了吉林集安市榆林镇向阳村,了解蓝莓致富的背后故事,深切感受到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力。

    在与新疆阿勒泰市、霍城县农牧民调查访谈中,实践团师生深入了解边境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他们的话中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情感是任何数据和理论都无法完全捕捉的。”实践团成员张译丹说。

    以文铸魂,润物无声

    中华文化凝聚大国底蕴,一腔一调彰显韵律之优美;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之宏伟;一寺一馆,诉说历史之悠久。

    在西藏林芝市察隅县竹瓦根镇吉公社区与下察隅镇巴安通村,实践团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场推普盛宴。大家以歌寄情,以宣讲传道,并耐心纠正当地群众的普通话发音。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实践团探索长城悠久的底蕴和绵延至今的精神。
    大通境内的明长城,始建于明代隆庆六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大通段的明长城不仅保存得相对完好,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故事。

    大通县作家协会主席韩福良,从1986年起着手搜集明长城故事。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山路田间,聆听居民讲述勇气、团结与文化传承的往事。目前,韩福良等人已经搜集整理了超过26万字的明长城故事资料。

    实践团成员徐佳扬说,青年一代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实践团在博物馆中了解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团结奋斗、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情历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孔新峰,为成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铸牢课。

    成员们对镇馆之宝之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赞叹不已。“它有着精巧细致的纹路,看到‘五星’聚集和‘中国’二字,我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在这一刻爆棚!”实践团成员帅沁彤说。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慕云表示,在一个个戍守边疆、兴边富民、文化交融的故事中,实践团师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底蕴,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于实践中。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